2025年的东南亚,泰柬边境再次爆发冲突。5月28日,两国士兵在争议区短暂交火,一名柬埔寨士兵倒下;7月24日,炮火再起,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先开火;25日,冲突升级,从零星枪响到连天炮火,这片被柏威夏寺阴影笼罩的土地上,地缘政治的裂缝进一步扩大。
泰柬边境的矛盾根植于历史和现实。1904年,《法暹条约》将柏威夏寺所在的扁担山脉划给柬埔寨,但泰国人对此不满。1962年,国际法院裁定寺庙主权归柬埔寨,但未划定周边4.6平方公里的土地,埋下了隐患。2008年,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,引发泰国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应,当年7月,两国士兵在寺庙附近对峙。2011年,冲突升级至泰国战机轰炸柬方阵地,柬埔寨向联合国控诉“侵略”。即便2013年签署停火协议,边境摩擦仍时有发生。
2025年的冲突也是旧怨的延续。柏威夏寺不仅是宗教圣地,更是两国边境村民的生命线。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山泉水断续,村民为抢水争吵不断。近年来,柬方加强了寺庙周边的旅游开发,而泰方则在争议区修建公路,双方都感到对方侵犯了自己的利益。生存资源的争夺和历史主权的敏感神经交织在一起,使得边境线变得一触即发。
当边境枪声响起时,曼谷和金边的街头也弥漫着另一种焦糊味。泰国方面,2023年他信之女佩通坦·钦那瓦领导的为泰党赢得大选,终结了军政府时代。然而,执政两年后,支持率急剧下降。经济是主要问题:旅游业收入缩水,制造业出口下滑,年轻人失业率高达20%。贝东丹政府试图推行全民发钱计划,但财政赤字激增,国际评级机构警告可能陷入债务危机。
柬埔寨方面,洪森之子洪玛奈2023年接任首相后,急于摆脱“强人政治”的标签,推动经济改革和反腐,但效果不佳。柬埔寨经济依赖外资,中资占外资总额的45%,主导基建、制造业和旅游业。国内反对党通过社交媒体煽动民众情绪,贫富差距和腐败问题严重,洪玛奈的支持率大幅下降。
边境冲突成了转移内部矛盾的挡箭牌。泰柬政府利用“保家卫国”的叙事转移民众注意力。历史上,这种操作屡见不鲜。然而,这种“转移术”是饮鸩止渴。长期冲突将首先影响边境村民的生计,其次破坏两国经济合作,最终损害国际信任。
美国在泰柬冲突中的角色备受关注。美国对泰国和柬埔寨的政策复杂多样,既包括军事合作,也有经济援助。美国通过军售强化泰柬的军事能力,并通过NGO煽风点火,刺激国际舆论。美国还试图通过东盟内部“拉偏架”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。然而,美国并不希望冲突失控,因为稳定的区域环境符合其经济利益。
泰柬边境的冲突本质上是两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的阵痛。泰国和柬埔寨都面临内部治理的问题,政府解决不了内部矛盾时,倾向于将矛盾转移到边境。但历史证明,用外部冲突掩盖内部问题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。泰柬需要的是对话和合作,而不是对抗。外部势力也应明白,东南亚需要和平发展的空间,而不是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。此刻,泰柬边境的硝烟仍在飘散,但最刺耳的声音来自一位柬埔寨老人的话:“我们不想再打仗了。”
万隆优配-平台配资-证券配资公司-实盘股票交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